网易汽车10月31日报道

2025年10月28日下午,杭州举办的“智驾科普讲堂 华汽研究院公益”上,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科技副陈奇围绕智驾技术现状、市场趋势、安全责任及成本盈利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兼具行业深度与务实视角的观点,为当前智驾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线参考。

智驾技术现状_L3_市场趋势

在陈奇看来,智能驾驶正由多线并进,核心在于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式落地,而非盲目追逐前沿。体验连续性由从L2到L3/L4的逐步提升转为关注小场景的精细打磨。安全与责任将成为关键驱动,车企需在L3/L4的安全承担上发力,同时探索具身智能或AI智慧生命体的长期可能性,推动从辅助驾驶向更广义的智慧生命体演进。在谈到用户信任培养和科普价值时,他强调:“让更多用户理解与信任智驾,是企业的共同责任,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谈及智驾技术的演进路径,陈奇首先梳理了当前行业的技术方向——从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特斯拉引领的BEV+架构,再到端到端、VLA(向量级架构)、世界模型、强化学习及云端基座大模型。他强调,技术发展不应被“先进与否”的标签束缚,“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给用户带来最好的体验才是最好的技术”。

在体验连续性维度,陈奇将智驾发展划分为“从碎片到完整,再到精细打磨”的过程:早期ADAS功能体验断裂,需频繁人工接管;随后高速场景实现“可用级”连续性,再延伸至城区场景,叠加园区、地库辅助驾驶,基本覆盖用户核心使用场景。“如今大的连续性已完成,行业转而聚焦小场景的打磨——比如MPI(每千公里接管次数)中那些尚未解决的细节问题,这是当前技术优化的重点。”

他同时提及智驾的长期演进方向:“目前智驾还停留在‘辅助人开车’的阶段,未来可能向具身智能、AI智慧生命体发展,这是更宏大的技术想象空间。”

针对用户关心的智驾产品价位与市场占有率,陈奇直言当前行业存在“价位偏低、普遍亏损”的现状。他分析,价位受三大因素制约:研发与硬件成本、市场竞争中的价格战、产品竞争力——“若真能实现L4级全场景安全负责,产品定价才有自主空间,否则仍需在成本与竞争间妥协”。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他给出了个人判断:当前L2辅助驾驶市场占有率或超60%,但“体验连续性差,略显鸡肋”;L2+因大幅降低驾驶疲劳(“以前开两三百公里就累,现在一天开一千公里也不觉得累”),已接近用户依赖的“引爆点”,未来占有率将大幅提升,“类似微信的普及路径,一旦突破应用临界点,会快速渗透”。

对于L3,陈奇明确表示“全场景普及仍需较长时间,个人持保守态度”。他指出,当前L3多局限于特定场景(如德国奔驰的高速50公里/小时以下、有前车、不可变道模式),体验仍不连续,“先在高速等特定场景推进,再逐步扩大ODD(设计运行域)范围,是更现实的路径,等到ODD覆盖足够广,L3才可能成为主流”。

当被问及L3事故后的责任承担问题,陈奇表示,L3的核心是“车企需承担部分安全责任”。

当前行业的应对思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增加冗余,“包括域控冗余、传感器冗余、算法冗余,通过多维度保障降低风险”;二是机制层面依赖智驾险,“用保险工具覆盖安全风险,同时倒逼主机厂、供应商提升技术安全性”。

他以自身经历举例说明智驾安全的进步:“2014年底刚做智驾时,领先友商的车型虽惊艳,但安全性差——断头路、白车、静止车、三角锥都会撞;现在高阶智驾已基本解决这些问题,长三角地区跑上海、杭州、宁波,我几乎不用接管。”

陈奇同时强调“不可过度依赖智驾”:“即使技术再成熟,也会有极端场景(如紧急加塞),人必须在环,不能睡着。” 他提出“人驾+智驾=1+1>1.5”的安全理念:“我开智驾15万公里无事故,而人驾时近三年有三四次碰擦。人机协同的安全性,远大于单独人驾或机驾,核心是不盲目信任智驾,保持必要的注意力。”

在智驾盈利与成本控制问题上,陈奇从研发视角分析:当前成本主要集中在研发(人力、算力、存储)和单车BOM(如域控、芯片),“研发成本占大头,但只要通用化、标准化做好,比如传感器、硬件采用统一规格,规模上去后成本会快速下降——若年销300万辆,研发成本摊销后,很容易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

他特别提到国内芯片的作用:“地平线等国内芯片企业的加入,正在快速拉低芯片成本,BOM成本的下降趋势已‘肉眼可见’。”而盈利的关键,最终落在用户价值上,“只要产品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如降低疲劳、提升安全),用户就愿意为价值付费,价格便不再是核心障碍”。

对于智驾的“能力边界”宣传问题,陈奇坦言“边界难以明确定义”:“智驾场景无穷尽,时空不可复制,很多场景只发生一次,无法用统一标准界定边界。安全标准更应是‘底线思维’,比如不允许横向操作直接撞护栏这类致命错误,这是必须守住的红线。”

此外,他阐述了目前行业对AEB(自动紧急制动)“参数内卷”现象的看法:“现在行业都在比AEB的触发速度(120、130甚至150公里/小时),但我亲自测试过——码头上前面是海,AEB触发时人早已经踩刹车了,除非昏迷,60公里/小时的速度足够。”他认为,AEB的核心指标是“误触发率”和“漏触发率”,“误触发会被后车追尾,漏触发会撞前车,这些用户看不到的指标,才是安全关键,而非单纯追求速度参数”。

陈奇进一步解释:“AEB的维度很复杂——除了速度,还要看能否识别椅子、桌子、矿泉水,能否刹停鸡鸭狗,这些都无法用单一参数衡量,过度宣传某一项指标,容易误导用户。”

纵观陈奇的分享,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务实”——技术不追热点,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市场不冒进,按场景逐步推进;安全不松懈,依赖人机协同与技术冗余;成本不盲目压缩,靠规模效应与价值驱动。在智驾行业仍处于“快速迭代但尚未成熟”的阶段,这样的务实视角,或许正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市场趋势_L3_智驾技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