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引智驾讨论

近期,小米SU7的燃爆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事故于夜间发生,道路因施工变得复杂且不达标。田丰在直播中指出,这种环境对智能驾驶系统形成了巨大挑战。夜间能见度降低,加上特殊路况,智能驾驶系统难以作出精确判断。此事件亦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推至公众关注的中心。

田丰建议降级模式

田丰对该事故提出了建议,强调在车辆出现故障时,不应立即从智能驾驶模式转为人工操控。他建议设立降级处理机制,比如在路边停车。田丰认为,这种模式有望成为未来所有车辆的标配,以备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反应不够及时时使用。他将这一模式比作为智能驾驶系统增设“应激反应系统”,在面临极端状况时,选择降级操作比单纯的功能累积显得更为安全与可信。

智驾接管缓冲规定

国际上普遍设定,智能驾驶系统接管车辆的时间需超过10秒。这一规定的制定,基于大量测试和研究成果,目的是保障驾驶员能顺利从休闲状态转为操控车辆,以便在智能驾驶系统发生故障时,能迅速实施人工干预,减少事故风险。

消费者认知偏差

房力耕,汽车行业专家,强调众多消费者对L2驾驶辅助系统理解不足。L2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由美国汽车工程学会划分,涵盖从L0至L5的不同自动化程度。其中,L2主要指部分自动化。但汽车厂商在宣传时,将其称为“解放双手”,这种表述存在误导风险。众多消费者在购买装备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产品后,通常直接启动该系统,却很少细致查阅用户手册中的相关指导信息。

车辆配置信息差

在购车时,多数消费者更偏爱中低配置车型。不过,中低配与高配车型性能上的区别并未得到充分阐述,从而引发了明显的信息不均衡。汽车厂商着重宣传智能驾驶技术的便利,但对于何时需人工介入的问题却未作说明,使得消费者误以为智能驾驶功能无所不能,进而错误地认为驾驶过程中可以兼顾其他操作。

管理体系待升级

房力耕指出,管理体系应与科技进步保持一致。自安全带普及后,交警已对未佩戴安全带的行为实施处罚。伴随L2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广泛应用,从驾驶员培训至交警执法,均需对驾驶辅助系统的错误使用进行严格管理,以保证消费者能准确理解和操作智能驾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