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调查智驾培训现状:销售淡化风险隐患,专家警示或误导消费者认知
智能驾驶技术近期取得显著进展,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加大推广力度。但用户培训及系统边界信息告知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矛盾亟待妥善解决。
智驾使用培训现状
研究数据表明,在我国众多汽车生产企业中,仅有少数企业规定用户在启用智能驾驶系统之前必须参加培训。这些培训手段较为单一,通常包括观看视频或参与简单的选择题测试。此类培训更像是一种启动系统或规避责任的措施。比亚迪汽车门店工作人员明确指出,培训旨在激活系统,考试流程简便,于车内完成,涉及大量视频内容,且通过率相对较高。
销售环节培训说辞
长城智选店的销售人员表示,智驾系统操作简便,无需额外培训,交付时会有专人指导使用。该系统在城市道路中表现良好,但用户应避免过度依赖。理想汽车销售人员亦指出,购车过程中将提供详细讲解,并对车辆在高速及城市道路上的智能驾驶表现进行了描述,强调车辆能通过导航精确到达目的地。
部分车企培训内容
华为汽车销售顾问指出,消费者在启用智能驾驶系统前,必须参加约半小时的培训课程,该课程涵盖了基本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此外,他们强调,为了激活系统,用户必须使用个人手机号完成学习过程,并可以进行相关设置。另一方面,乐道汽车门店的销售人员称,用户在首次使用时,需通过手机应用学习相关课程并参加考试,此做法系依据相关法规规定。
小米事故暴露问题
周强强调,小米汽车事故暴露出我国汽车企业在智能驾驶系统用户引导环节的缺陷。事故发生短短两秒内,系统请求接管与实际碰撞发生,这一情况显示出部分车企在设计阶段对SOTIF考虑不足。同时,鉴于驾驶员并非车辆所有者,这也凸显了车企向消费者清晰传达智能驾驶系统功能界限的必要性。
过度宣传问题突出
周强指出,部分汽车生产商在追求销量提升时,过度突出智能驾驶技术的领先性,却未充分考虑到其潜在风险和局限,这种做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够重视。以我国一家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例,在推广NGP系统时,它要求用户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这一做法值得肯定。但遗憾的是,许多汽车企业并未实施类似的安全保障措施。
法规限制与责任思考
上海汽车行业专家提出,针对小米汽车事故案例,智能驾驶系统使用应受到一定限制。汽车生产商在宣传时必须强化责任担当。考虑到消费者群体多元化,从法律层面考虑,有必要出台相关法规对智能驾驶系统使用进行规范,比如设定每月使用时长上限,以帮助汽车企业搜集相关资料。
公众广泛热议,关于智能驾驶系统的管理,是应该依靠法律手段进行严格约束,还是由汽车制造商自行设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