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低血流量高质透析的秘密何在?
日本在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其平均血流量却往往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日本透析血流量180~220ml/min占比63.3%,平均血流量197.4ml/min。这种“低血流量、高质量、长生存”的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如下:
(日本透析统计学调查2009年)
1.透析时间的差异:
追求更长的透析时间,核心理念:日本普遍推崇长时间透析,通过单次长时间透析可以更温和、更充分地清除毒素(尤其是中分子毒素)和多余水分,更接近肾脏的自然工作状态,从而减少透析过程中和透析间期的心血管系统负担和波动。减少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等临床症状,患者透析更平稳。
日本标准的透析治疗时间通常是3次/周,每次4小时甚至更长(部分中心达到4.5-6小时)。相比之下,欧美很多地方的标准是每次3-4小时。与血流量的关系:在单次治疗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即使血流量相对较低(例如180~220 ml/min),也能达到与较高血流量(350-400+ ml/min)但较短时间治疗相当的毒素清除总量(Kt/V)。更长的治疗时间更缓慢、更平稳的超滤(脱水),大大减轻了心血管系统的压力。
2.对透析器的选择:
2003年日本透析器根据β2-Mg的清除,分为Ⅰ型~Ⅴ型。2016年根据β2-Mg清除和白蛋白的漏出重新进行了分类。
(旧分类)
(新分类)
高性能透析器的使用,可以对重大分子的清除更彻底。另外日本透析器种类繁多,可以根据患者选择相对合适的透析器,提高患者治疗的舒适度。
(不同类别的透析器价格)
重视中大分子毒素清除:日本非常重视高性能透析器和透析膜的运用,即使在较低血流量下,也能有效清除β2-微球蛋白等中大分子毒素,这些毒素与长期并发症(如淀粉样变性)密切相关。
3.血管通路建立和维护技术:
患者通路是患者的第一生命线,良好的通路建设与维护,是患者提高透析效率的另一种体现。日本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优先:日本强烈推荐并优先使用自体动静脉瘘(AVF),这是最耐用、并发症最少的通路类型。使用AVF的男性患者占比91.5%,女性占比84.6%。置管男女占比仅有0.9%和2.2%。
通路管理严密:有完善的通路监测、评估和干预体系,一旦发现问题(如流量不足、狭窄),能及时处理(如介入治疗、手术修复),确保通路功能长期良好。良好的通路是保证有效血流量的基础。
4.对透析液的极致要求:
日本普遍使用CDDS系统供液,占比约为95%,CDDS系统制造的超纯透析液(细菌<0.1CFU/ml,ET<0.001EU/ml),日本是推广和应用超纯透析液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对透析液的内毒素、微生物含量控制标准极其严格,远超国际标准。这大大减少了慢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对保护残余肾功能、心血管健康和改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5.精细化的患者管理和个体化治疗:
长期的患者教育和严格的饮食管理,患者教育到位,患者依从性高。严格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IDWG),通常要求不超过干体重的3-5%。这允许在较长的透析时间内进行缓慢、平稳的超滤,显著降低低血压、抽筋等并发症风险,减轻心脏负担。重视肾性贫血、矿物质骨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预防营养不良。
6.高度集中和规范化的医疗体系及多种治疗模式的选择:
国民健康保险覆盖所有公民,确保患者都能获得透析治疗,且经济负担相对合理。标准化和规范化,日本肾脏病学会(JSDT)制定了非常详细和严格的透析治疗指南和质控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保证了治疗的同质化和高水平。并且提供多种治疗模式,例:长时间使用IHDF治疗,HDF治疗等。
7.患者依从性:
日本透析患者通常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有很高的依从性,能够严格遵守饮食、水分限制、用药和治疗安排。
总结:
日本透析的高生存率本质是以低血流量,长时间透析,结合通路技术、超纯透析、全民质控及患者高依从性构建的系统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