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各种古代题材的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或多或少有关古代刑罚制度的严苛,事实上古代律法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统治地位而制定下的,一般为了对付那些敢于反对王权的人,刑罚制度都异样的严格,即便是将人处死,类别也多种多样,甚至让人不忍卒读,相比较来看,斩首倒是死法之中比较宽容的。

然而古代刑罚制度下,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人道主义,有些时候也要刻意采取一些宽容的做法,让那些深受王权道统的人感恩戴德,而流放就是这一制度下“仁慈”的代表。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之中,尤其是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人讲究的永远都是一家团圆,几代同堂的,甚至即便是生老病死的时候,也都希望能够回到自己家乡,这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构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然而一旦被判流放,那么这一生就有可能无法回到家乡,封建统治者通过这样的手段,一方面起到惩戒作用,同时也是因生命不易,不忍剥夺的代表。

一般提到流放,我们总是会想到在某些电视剧中,一些人身上带着枷锁,千里迢迢跋涉前往酷寒之地,一路上餐风露宿,有时候甚至还要面临差役的拷打,等到到了流放的地点以后,一些身体虚弱的人,恐怕十成命里面也去掉了九成,再加上还要服苦役,恐怕即便是被判流放的人,最终能够活下来的也是屈指可数。

所以我们在一些地方看到,一旦被判做流放,家里人几乎都是呼天抢地,基本上和被判死刑没什么区别,如果是有钱人家还好,没有株连的情况下,花点钱打点一下,基本上一路上没事儿,甚至每年还有回家探亲的机会,但如果是一般的流刑囚徒,那么都是这样等死的命运。

那流放怎么还能涉及到仁慈呢?要说起来,流放这样一种刑罚,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所谓笞、杖、徒、流、死五刑,流放高居第二,一般来说死刑是当之无愧的重刑,但是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在儒家思想中一直有仁政和慎刑的说法,所以封建统治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仁政,因而将流放定为死刑之下最为宽容的刑罚。

只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流放这种刑罚就已经变味,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即便是流放,也要挖空心思的设计,一开始流放选择的地方也只是远离家乡,后来逐渐的成为蛮荒烟瘴的酷寒之地,这些地方文化尚未开通,生活艰辛,而明清时期以后,更是需要服苦役,繁重不堪,吃不饱穿不暖,死得更加不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