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比智驾平权更重要的是安全平权:智能驾驶时代的安全新思考
发展转向目标明确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在当前,"智驾平权"成为行业焦点,众多汽车制造商正努力追求实现“全民智驾”。这一趋势与汽车技术升级方向相契合,目的是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驾驶感受,使智能驾驶成为大众都能享受的出行便利。
智驾功能保障安全
智能驾驶技术的关键要素是提升行车安全性。目前,智能驾驶系统主要通过多种传感器来预先识别潜在风险并实施自动制动,这一措施有助于降低事故的频次。该技术在投入使用后已显现出积极效果,有效减少了因驾驶员失误引发的交通事故,为驾驶安全提供了额外保障。
L4级别技术突破
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属于行业高端,多数情况下车辆能够自主行驶,无需人工操作。这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目前其应用范围有限,技术稳定性尚需增强,距离全面商业化推广还有一段路要走。
市场乱象混淆视听
部分汽车制造商为营销目的,将辅助驾驶系统宣传为高级智能驾驶系统,导致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概念产生误解。国内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质量不一,为了不给人以技术落后的印象,部分企业过度宣传,这增加了消费者正确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难度。
应用分层潜藏隐患
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按价格划分成不同级别,一般消费者难以准确识别各等级间的区别。这种分级模式可能导致驾驶者降低警惕,误以为低级别系统具备高级别功能,从而加剧驾驶风险,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产业呼吁强化安全
在推广“全民智驾”活动期间,必须突出“安全平权”的重要性,确保安全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基础和追求,而非仅仅将智能驾驶作为推销手段。部分行业专家建议,媒体及行业组织应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术语,以避免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同时,监管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智能驾驶检测机构,以规范企业和自媒体的宣传活动。
技术研发路径分歧
零部件供应商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供应了满足安全与质量标准的标准化产品,从而成为了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力量。尽管如此,一些整车制造商为了吸引消费者关注,在没有充分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尝试自主研发,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技术的不稳定性和潜在的安全风险。
竞争困境阻碍发展
我国电动汽车行业面临困境,一方面企业因价格战而亏损,另一方面又必须持续推出新技术以迎合市场需求。这一状况导致企业难以开展深入的长期研发,转而依赖成本较低的快速创新来应对竞争。这种发展路径对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不利影响。
回归本质确保安全
汽车智能化若缺乏安全防护,犹如空中楼阁,难以持续发展。汽车行业亟需摆脱价格竞争和技术同质化困境,将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核心,打造稳固的技术基础,从而为智能驾驶的长期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全球视角防范风险
在全球产业布局中,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领先位置。然而,必须注意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对优势的损害。需从追求短暂的新奇感和过度的性能,即“市场初期”,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同时,要坚持长期发展的理念,并着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