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程无接管成为汽车行业的流量密码,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的表态显得格外清醒:我们不过度宣传,因为更看重安全底线,当前阶段人机共驾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份对安全的执着,让上汽大众在智驾赛道上走出了独一份的路子,但也使其在喧嚣市场中显得声量微弱。新能源销量增速落后于市场大盘,甚至被部分加速本土化的合资竞品快速追赶。

这场理念派与流量派的博弈,藏着传统巨头转型的真实阵痛,怎样在守好底线和接住市场热度之间找到平衡,成了它必须破解的命题。

初心与认知的错位博弈

在智能驾驶的宣传擂台上,上汽大众堪称安静选手。别家车企忙着用低接管率、零接管抢头条时,它却追求人机共驾,并且划下辅助绝不等于取代的红线,即驾驶员双手离方向盘超3秒,方向盘立马震动提醒;要是还不接管,就会触发降速、开双闪、慢慢靠边的连环兜底操作。

这种看似保守的设计,其实是对真实路况的敬畏。正如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说的,暴雨天车道线看不清、高速上货车掉货物、突然窜出来的行人,这些突发状况下,无接管不仅不现实,更是把用户往危险里推。傅强分享的用户调研更是戳中关键:近70%的人想要智能驾驶,是为了缓解长途或堵车的累,而不是想彻底当甩手掌柜。

于是上汽大众一门心思打磨人机配合的细节,让车和人的默契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问题来了,这种帮人开好车的思路,虽然和行业的激进宣传形成鲜明对比,却让它陷入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更甚的是品牌的燃油车滤镜。在大家心里,上汽大众早早就和可靠耐用的燃油车绑在了一起,哪怕智驾技术已经很能打,也被默认是传统车企的保守尝试。

行业里有句话说得实在:车企的智驾比激进容易,堆数据、喊口号就行;但是比靠谱程度很难,得对每个场景负责。这话恰似上汽大众的真实写照,成了它智驾宣传的无奈注脚。

销量波动到逆势反弹

智驾声量的沉寂只是表象,新能源业务的轨迹更能体现这家传统巨头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2025年初,受市场竞争加剧、自主品牌降价冲击,ID系列销量明显波动,单月销量甚至跌到了千台以下,新能源业务被当成了短板。

进入下半年才出现转折,9月ID家族销量反弹到13486辆,不仅稳坐合资纯电销量头把交椅,累计销量还突破了30万辆,用实力证明了产品力没输。

销量成绩犹如过山车,其实是车型生命周期和产品策略调整的直接反应。曾经靠小巧的车身、不足15万的定价,成了年轻人的座驾,可随着竞品扎堆推出同价位智能小车,它的优势被稀释了,再加上自主品牌每月更新车机、每季改款的快节奏,ID系列想稳住销量确实不容易。

往深了说,新能源的起伏,根源是燃油车基本盘的路径依赖。作为燃油车市场的常年销冠,上汽大众在去年还卖了120万辆燃油车,这业务不仅撑起了大部分产能,更是利润的核心来源。这种燃油车稳底盘的现状,让它没法像新势力那样all in新能源。2025年新出的、帕萨特Pro还主打燃油版,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这也让它错过了部分市场窗口,当别家都拿出纯电、插混、增程全动力套餐时,上汽大众的新能源阵营长期靠ID.3、ID.4 X、ID.6 X三款纯电车撑场面,插混、增程这两个家庭用户最爱的细分市场几乎是空白,不少人因为充电不方便就转投竞品了。

在守与变之间找平衡

面对挑战,上汽大众早就备好了新能源攻坚方案,2026年被定为新能源产品大年,将近7款新车要集中上线,把之前的空白全补上,包括2款小型、紧凑型纯电车,3款覆盖中型轿车和SUV的插混车,还有2款首次推出的增程车,专治长途续航焦虑。

到2030年,它计划累计推出18款新能源车,其中15款是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平均每年要上新4款,推新速度跟主流中国品牌看齐了。大众集团主席奥博穆更是放话:新能源领域要和比亚迪PK一下,还说2027年前全球要推40款新能源车。而上汽大众就是中国市场的核心执行者。

实际上,对上汽大众来说,转型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变,而是怎么在变与不变中踩准步点。

不变的是对安全可靠的坚守,智驾的人机共驾、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标准,都延续了几十年的造车老规矩;要变的是本土化的速度,例如牵手大疆、华为、这些本土伙伴,跟着中国用户需求迭代车机、加智驾功能,赶紧补上插混、增程的缺口,一步步打破合资车企反应慢的偏见。

说到底,上汽大众未来的市场地位,全看新能源业务能跑多快。随着燃油车市场慢慢萎缩,新能源不再是加分项,而是活下去的基本盘,现在ID家族的复苏已经证明了产品力,但要把短期反弹变成长期增长,还得闯两关,一是怎样靠精准营销,让大家看到它智驾的靠谱优势,甩掉保守的标签;二是怎么加快迭代速度,跟上中国市场三月一小更、半年一大改的节奏,持续满足用户对智能、续航、性价比的需求。

从行业发展规律看,智能驾驶终将告别接管率竞赛,回归安全为本的本质;新能源市场也将从参数内卷,进入体验竞争阶段。上汽大众对人机共驾的坚守,以及ID家族展现出的复苏韧性,未必不是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判。

对于上汽大众而言,当前的市场表现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如何让靠谱的智驾被更多人看见,让新能源的复苏转化为长期竞争力,考验着品牌的产品定义能力与营销智慧。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转型中,这位汽车行业的实干家若能持续坚守安全底色,同时加快本土化变革的步伐,或许仍能在新赛道上重拾昔日的辉煌,毕竟,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真正尊重用户、敬畏安全的长期主义者。